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建设两个先行区 谱写海西新篇章
发布日期:2013/5/22  发布者:admin  点击数:1133

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2007年12月8日,首届海峡西岸经济区19城市党报协作会议在福州举行,来自闽粤浙赣4省19城市的20家党报成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党报协作网,共商合作,共谋发展。他们牢牢把握中央支持海峡

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更深的认识、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积极推进更加紧密的协作,共同担负起报道海西、宣传海西、融入海西、建设海西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会后,20家党报共同致力于把海西建设的重大意义、重要作用、构建"三个平台"、建设"两个先行区"宣传好,把海西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报道好,努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齐心协力向全国、向全世界,发出海西共同的声音。这里撷取省外10家党报关于海西报道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编者

【核心提示】参加海峡西岸经济区19城市党报协作会后,部分党报社长总编到泉州考察采访。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所迸发出来的活力和干劲给党报老总和记者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各报发表了一批关于海西建设的报道。如《潮州日报》在头版连续刊发"海峡西岸泉州行"系列报道,从海西的发展道路来思考潮州经济的发展。这里摘登其中的一篇——《晋江"样板":品牌与资本"两翼齐飞"》

泉州市晋江已连续15年位居福建省经济发展"10强县"榜首,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6位。2007年1到10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3.52亿元,增长15.5%;财政总收入达51.04亿元,增长25.0%,预计全年将超过60亿元。

由于众多的原因,潮州经济发展无法与晋江相比,然而晋江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资本运营的跃升,形成品牌与资本"两翼齐飞"的新格局,对潮州发展经济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晋江现有中国驰名商标79枚、中国名牌产品24项,已成为全国拥有最多"国字号"品牌的县级市。1995年晋江市政府提出"质量立市";1998年提出"品牌立市";2002年提出打造"品牌之都"构想,并出台优惠政策,重奖技术创新及名牌培育成效显著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晋江近几年在这方面的投入已超过1亿元。

仅2007年,晋江就有安踏、福联、福兴、梅花等四家企业分别在境内外上市。目前,晋江上市企业数量已达9家,预计至2010年可达25家左右,资本市场上的"晋江板块"呼之欲出。晋江已经聚集了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轻工杂品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和化纤、车辆机械、生物医药、纸制品、新型材料等五大新型优势产业,产业链配套完整,集聚趋势明显,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产业地位,年产值达600多亿元。在这些产业集群带动下,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近200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具备上市条件。

借助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机制,9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72.7亿元,顺利完成了低成本迅速扩张,增强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上市企业通过募集资金投建新项目,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催生带动了一大批与之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巩固了晋江市产业集群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对比晋江,潮州在资本运作方面明显不足。和晋江一样,潮州经济也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但潮州的民营企业上市很少。潮州龙头企业中,并不缺乏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是思路?是眼光?还是……这里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层次思考的东西。

来自《温州日报》的声音:

温商为海西建设注入活力

【核心提示】温州人十分关注海西。2006年5月,温州市协作办课题组专门赴福州开展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情况和温州应对措施的调查研究。勇于先行先试的温州商人更在参与、融入海西建设中获得了商机。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自2004年福建提出这一发展目标以来,温州企业一直成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宁德,温商融入海西的痕迹更是无处不在。从2003年宁德至温州高速公路开通以来,有5万温州商人在宁德创业,企业投资额高达200亿元,安排10余万人就业。在宁德,温州人开办的企业总资产已接近500亿元,像轻工贸易、五金、箱包等多个行业,温州资本都占据绝对优势。

如今,每年的海西论坛与"5·18"、"6·18"、"9·8"等海西经贸平台上,都活跃着许多温商的身影。目前,温福铁路已基本具备全线铺轨条件,2009年上半年可投入运营。温州与福建区域的合作将越来越紧密。

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各地加强对台交流合作的很好平台,温州作为浙江正在实施的"东引台资"战略的排头兵,融入海西,加强与福建的区域合作,对促进温州与台湾经济交流、产业对接,率先做好"东引台资"工作,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有意义。

来自《汕头日报》的声音:

汕头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

【核心提示】随着海西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主动融入海西的呼声日益高涨,并逐渐形成共识,要在全面推进海西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既有血缘、地缘、文化联系,也有人缘和商缘联系,经济互补性较强。汕头与台湾交往也源远流长,具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等特点。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呼声在汕头日益高涨,并逐渐形成共识。《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体系,增强汕头作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的综合功能。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烈在"汕头崛起"论坛上也认为,汕头市面临着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未来发展战略方向应是主动融入东部海西经济区和台海经济圈。

汕头市高度重视发挥汕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市委书记黄志光多次表示,汕头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的重要城市,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汕头既可以享受泛珠三角、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也可以享受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有利于促进发展、扩大开放,有利于把区域经济的实惠惠及企业、百姓。因此不但要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还要主动融入。

来自《丽水日报》的声音:

丽水人亲历和感受海西巨大推动力

【核心提示】丽水与福州,山脉相望、水系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通。谋求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理念,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愿望,把双方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浙江省丽水市委书记楼阳生表示,丽水要努力提高开放水平,其中的一大抓手就是加强与福建等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近年来,已有不少丽水商人在闽投资竹木加工,丽水林业龙头企业丽人、丽源两大集团等也已进入闽北。与福建协作交流,丽水人已亲身经历和感受着海西战略的巨大推动力。

2007年11月27日下午,福州、丽水两市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区域长期合作的框架协议》。丽水首度联手福州,通过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主动接受海西辐射,优势互补、互融互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协议,两市本着加快发展的共同愿望自愿参加区域合作,建立相互信任、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动员和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开展多方互动合作。共建经贸投资活动平台协议提出,两市要充分利用两市的各类经贸投资活动平台,为进一步拓展相互间的对外开放与合作提供便利和服务。积极支持两市各类企业和民间资本间的合作与流动,鼓励企业在两市互设窗口。

来自《上饶日报》《梅州日报》《衢州日报》的声音:

海西19城市党报加强协作

【核心提示】举办海西19城市党报协作会议,成立海西党报协作网,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内城市协作的有益尝试,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创新举措。对此,各城市党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首届海峡西岸经济区19城市党报协作会议2007年12月8日在福州召开,来自海峡西岸经济区19城市的20家党报社长、总编们欢聚一堂,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合力宣传海峡西岸经济区。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支持海峡西岸加快经济发展。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福建日报牵头发起举办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党报协作会议,成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党报协作网,共同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内城市协作。这一倡议得到了福建省各设区市以及浙江温州、丽水、衢州,广东梅州、汕头、潮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海峡西岸经济区19个城市党报的积极响应。

经过三年来的努力实践和全力推动,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已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海峡西岸核心区域19城市的20家党报,作为党委、政府的喉舌和重要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共同担负着报道海西、宣传海西、融入海西、建设海西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一定要把海西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报道好,努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会议还签署了党报协作网框架协议书。根据协议内容,19城市将把宣传海西作为各报重要任务,并将优先着手架构新闻协作、新媒体协作和报业多元化经营协作的三大共享与协作平台。

来自《鹰潭日报》的声音:

一个新的台资聚集区呼之欲出

【核心提示】作为海西19城市党报协作网成员,《鹰潭日报》把宣传海西作为重要任务,特别开辟专栏陆续刊登闽、浙、赣、粤等海西周边地区科学发展,加强区域合作的新成效、新经验、新探索。这是它的开栏之作。

初冬时节,位于福建惠安县黄塘镇区西侧的台商创业基地,一座座厂房、办公楼拔地而起,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近年来,惠安以台商创业基地、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和洛秀台商聚集区建设为载体,携手台商共造一流精品社区和优越创业环境,促进台资在惠安集聚,一个新的台资聚集区呼之欲出。

惠安台商创业基地是以政府统筹扶持、民间投资建设管理的泉州市第一个台资企业相对集中区。近期规划4平方公里,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中型现代化工业基地。首期用地1700亩,已入驻台资项目33家,合同外资2.2亿美元,全部投建或投产。位于黄塘高速出口的台资企业办公大楼及配套工程,即将动工建设,泉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将入驻,并吸引全国各地台资企业或总部入驻。

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近期规划建设5.6平方公里,计划打造成为生态优良、布局合理、功能科学的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园区。园区建成后预计可引进高新企业150家以上,利用外资20亿美元以上,年产值200亿元以上。现已引进台湾长照光伏、智尊科技等9个台资项目,其中5个项目即将投建,首期合同利用外资达1.3亿美元。

洛秀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58平方公里。投资区产业按"机电一体化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石化后加工产业"进行布置,区域内配套设施正抓紧建设,规划建设产值上千亿元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现已引进台资企业泉州和谐光电科技项目,总投资达5.7亿美元,拟建LED厂6座,预计年产值达8亿美元,可带动下游产业年产值200亿元。

惠安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深"的优势,根据台湾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引资方向,不断提高对台产业对接水平。惠安县将对台招商的着力点放在促进石雕石材、食品饮料、鞋服箱包、建筑装饰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船舶机电、石油化工、精密机械、光电信息、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崛起上,努力引进无污染、高税赋、产业集聚效应高的项目。惠安积极创新对台引资的理念和方式,推进吸引台资从政府行为、政府引导到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市场行为的转变,以港澳台联谊协会为依托,以在产企业为桥梁,以贸易伙伴为渠道,实施以外引台、以侨引台、以台引台、以企引台、以贸引台,吸引台资取得新突破。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产业基础,浓浓的引资诚意,使惠安迅速成为新的台商投资热土。泉州将成为继江苏昆山、广东东莞后大陆第三大台商投资聚集区。据统计,截至2007年11月底,全县累计引进台资项目163个,初步形成台资聚集效应。

来自《抚州日报》的声音:

融入海西 抚州离海更近了

【核心提示】继向莆铁路福建段在福建莆田开工后,向莆铁路江西段去年底也在抚州启建。向莆铁路将迅速拉近江西与福建的距离,也使抚州市成为江西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的最前沿。

海峡西岸经济区计划通过10

15年的努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而向莆铁路的建设,将推进江西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

作为江西对接福建最前沿的抚州市,有资溪、黎川、南丰、广昌四县与福建省南平、三明两市的光泽、邵武、建宁、泰宁四县毗邻。去年福银高速公路通车,打通了抚州到福州的交通瓶颈,只要五个小时便可直达福州。已开工建设的电气化向莆铁路更是搭起了快速入海通道,届时只需三个小时就可直抵海峡西岸,真可谓朝发夕归。建成和即将建成的两条通道成为抚州市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对接闽台的捷径。赣闽两地的地缘、人缘、情缘、文缘缘缘相亲,习俗相近,源远流长,血浓于水,更是抚州市融入海西的有利条件。

融入海西把抚州市建成承接福建产业转移的基地。抚州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生态优美,是闽商、台商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产业纽带紧密。去年前10个月,抚州市引进外资150个亿,有四成来自福建。随着海西建设的加快,这种产业转移的趋势将会提速延续。当前要不断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营造最佳最适宜外商在抚发展的氛围。

融入海西把抚州市建成海西农产品供应基地。抚州市农业特色鲜明,各县都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区域优势,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南丰蜜橘、金溪蜜梨、广昌白莲、东乡瘦肉猪、崇仁麻鸡、临川西瓜、资溪面包等蜚声中外,茶薪菇、竹荪、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完全有条件通过闽赣快速通道打入闽台市场。

融入海西把抚州市建成闽台的生态旅游示范区。抚州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风光旖旎,民俗众多,俊彩星驰,名人辈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洞天福地麻姑山"、"千古一村"流坑村、巨资开发大觉山、南丰傩舞"活化石"、"临川四梦"惊天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更是把闽赣两省的旅游景点连成一片了。

来自《赣南日报》的声音:

瑞金策应海西 建设成果丰硕

【核心提示】江西的瑞金市与闽西紧紧相连,在融入海西发展中,瑞金以"十大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搭建起与海西协同发展的平台,赢得了先机,大大增强了当地经济发展实力。

瑞金与闽西紧紧相连,昌(南昌)厦(厦门)高等级公路直贯全境,赣(赣州)龙(龙岩)铁路纵横东西。福建在进入经济景气上升新一轮发展时期,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地缘区位交通优势,抓住海西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融入海西经济圈?瑞金市从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入手,以"十大体系"建设为良机,抓住体制机制创新为关节点,建立趋同的协调发展机制。他们对照海西的办事程序,在政策法规体系方面,2007年瑞金修订完善了5个方面与海西相对接的配套文件,并且清理行政审批事项20余项,使客商在瑞金享受到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

推进口岸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快速通关能力,瑞金市致力消除与海西发展存在的"重重关山隘岭,碧波浩瀚大海"时空差距,使口岸通关前移,实现与厦门港出口通关"零距离"。

2007年1至11月,已有千余闽籍客商在瑞金投资创业兴业,创办或领办的企业达100多家,注册资金12.6亿元,占实际引进资金的70%。近两年落户轻纺工业园的30多家"闽三角地区"服饰生产企业,成为瑞金极具活力的又一大优势产业群,今年1至11月创造产值3亿多元。如今,瑞金市在融入海西发展中,崛起了食品加工、现代轻纺、机械制造等三大支柱产业,成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极具活力的工业经济板块。(记者 张颖 林淑霞)   责编:张秀芬

陕ICP备11013292号-1000 技术支持:易合一科技
电话:029-87300440 传真:029-87300440 公司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团结南路中段1号融侨城24幢10402室
E-mail:xaytcx@sina.com 联系人:张经理   手 机:15349240155